漯河 新赛道上跑出加速度__新闻频道——漯河网-漯河市委、市政府唯一重点新闻门户网

漯河 新赛道上跑出加速度

来源:漯河日报 时间:2023-08-31 08:54:00 点击: 今日评论:

双汇智能化生产线。本报记者 张 佩 摄
    记者 张晓甫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城市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处于核心地位。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利用创新理念激发市域经济发展新动能?如何在发展的新赛道上持续加速?面对这个时代课题,市委、市政府以加快建设更有特色、更具活力、彰显优势的创新之城为抓手,构建一流产业生态、创新生态,加快食品产业做大做强,为河南“奋勇争先、更加出彩”作出了漯河贡献。近两年,中原食品实验室在漯河安家落户,漯河市助推民营企业扩投资强活力的经验做法受到国务院第九次大督查通报表扬,“三链同构”实现食品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做法入选全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大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
    炼强一个“内核”
    今年新春伊始,我市召开全市第一个大会——中原食品实验室科学家大会暨漯河市创新发展大会,近百位院士专家学者和省内外知名企业代表共商发展大计。“真没想到一个研发平台,竟然能发展成为省级食品实验室。”听完会上院士专家的报告,漯河食品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创办人詹跃勇感慨地告诉记者。
    我市食品产业产值超2000亿元,拥有7000多家相关企业,但大多为中小企业,创新研发能力薄弱,产品同质化严重,食品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对此,市委、市政府深刻认识到,“离开了科技研发,食品名城的高质量发展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能是一句空谈。”2017年9月,我市建立了旨在服务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食品产业公共研发平台。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2022年9月,食品产业公共研发平台正式升级为中原食品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6所国内知名院校成为共建单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健康研究院院长任发政担任实验室主任。
    有了创新发展的“引擎”,我市将中原食品实验室作为“一号创新工程”,举全市之力高标准建设。实验室实行“1+6+N”组织建设模式,明确食品产业六大发展方向,实行“1+1+2+M”人才工作运行模式,汇聚了11名院士、13个国家杰青和长江学者科创团队、10个全职研发团队、200余名科研人员等一批高端创新人才。截至目前,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原食品实验室先后投入4.1亿元,1.2万平方米研发大楼、0.8万平方米中试基地、1万平方米孵化中心已全部投入使用;占地500亩的科创园区已经全面开工建设,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的新实验大楼、4.5万平方米的中试基地、10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已全面启动建设,预计今年年底启用。
    “未来几年,中原食品实验室将坚持‘传统食品升级+未来食品布局’双管齐下、‘服务+创新’双轮驱动,全面提升食品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完善组织架构,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协同推进‘卡脖子’技术攻关,加快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促进河南省万亿级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任发政表示。
    “引擎”已经点燃,“内核”持续炼强。目前,我市建成市级以上食品研发平台80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24家;建成3家市级食品公共创新平台、11个博士后工作站、2个院士工作站。仅2022年,我市就新增各类省级以上研发平台28家,完成省定目标任务的156%。
    打造两个“生态”
    近年来,我市一直围绕打造完善丰满绿色食品产业生态谋篇布局。
    2019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抓住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现粮食安全和现代高效农业相统一。我市认真学习、深入研究这一重要论述,先后提出了推进“三链同构”、实施“六个打通”的发展策略,将“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的重大要求细化为47条具体举措,用系统观念打破三次产业界限,着力构建“1+8+N”现代产业体系,围绕食品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打通食品产业与装备制造业,培育食品机械产业;打通食品产业与造纸等产业,发展食品包装产业;打通食品产业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功能性食品、保健性食品、医用食品产业,引进培育生物医药产业;打通食品产业与盐化工产业,培育高端、绿色食品添加剂产业;打通食品产业与物流产业,发展以冷链物流为重点的食品物流产业;打通食品产业与动物饲料产业,发展宠物食品产业。
    “尤其是‘六个打通’的发展思路明确以后,我们招商引资的目标更清晰了。一大批关联企业纷纷落地漯河,食品产业不断延链、补链、强链,绿色食品产业生态不断完善丰满。”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目前,我市肉类加工、粮食加工、饮料生产、果蔬加工四大产业集群规模持续壮大,全市规模以上食品企业达163家,两年来新增28家。食品企业年营业收入超600亿元的1家、超50亿元的2家、超20亿元的1家、超亿元的30多家。食品产业生态初步形成了“产业之间链链相通、要素之间环环相扣、利益共同体相互赋能、抗风险能力全面提升”的喜人局面。
    2021年,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十大战略”部署。创新驱动成为“十大战略”之首。我市抢抓这一发展先机,又提出了构建一流创新生态的发展思路。
    在操作层面上,我市将中央、省关于创新的一系列部署要求细化为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具体措施,大力实施创新“十大工程”,深化“八大行动”,狠抓项目建设和专业园区、规上工业企业、骨干企业创建等工作,在全省首创“九条标准”,建设创新型示范园区,在全省率先开展创新生态评价,为构建一流创新生态绘出路线图。
    “2022年,全市财政科技支出11.2亿元,较2021年增长34.9%。中原食品实验室目前已汇聚11名院士、13个国家杰青和长江学者科创团队、10个全职研发团队、200余名科研人员。”市科技局局长效国强告诉记者,2022年,我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70%以上,居全省第一位;我市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58.1%,超过近5年技术合同成交额的总和。
    加快现代化创新之城建设
    在漯河微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自动化生产设备开足马力生产,员工井然有序地忙碌……该公司正式投产以来,不断加强与本地食品企业的协作,生产的益生菌粉已在双汇、南街村、三剑客、恒达等食品企业中使用。
    漯河微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微康益生菌(苏州)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得益于市委、市政府‘三链同构’的思路启发,公司投资5亿元建设了漯河微康食品生物工程研究院作为公共研发平台,并成立了‘益生菌+’创新联合体。联合体中5个核心企业均为传统食品企业。”漯河微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创新生态不断完善让不少企业尝到了“脱胎换骨”的甜头。“新项目投产后,一头生猪从屠宰、排酸到分割上市,全程操作只需13个小时,生产效率大大提升。”河南双汇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马相杰告诉记者,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政策激励,双汇漯河屠宰厂对原有厂房、生产工艺、信息系统、环保系统等进行了升级改造。升级改造后,生猪屠宰单班产能为每年150万头,调理制品产能为每年2.5万吨,年销售收入达40亿元。
    2022年,我市生产总值增速居全省第二位。第一产业增加值166.9亿元,同比增长5.4%,居全省第三位;第二产业增加值790.1亿元,同比增长7%,居全省第四位;第三产业增加值855.9亿元,同比增长3.6%,居全省第三位。
    202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1%,居全省第四位。重点行业中,食品工业增加值增长11.7%,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4.7%。
    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950.3亿元,同比增长5.5%,居全省第三位。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60.7亿元,增长1.1%,居全省第十位;第二产业增加值434.7亿元,增长5.2%,居全省第五位;第三产业增加值454.9亿元,增长6.4%,居全省第一位
    在全国各地“拼经济”“加速跑”的当下,“漯河速度”持续领跑的后劲从何而来?对此,我市又推出了一系列硬招实招。
    今年,我市围绕建设现代化创新之城这个目标,坚定走好“华山一条路”,下非常之功,用恒久之力,努力在强引擎、育企业、聚人才、建平台、促转化上取得重大突破,推动创新往高处做、往深处做、往实处做。保持科技创新赶超态势,强力实施创新平台提能造峰工程,加快建设区域人才创新高地,大力实施全社会研发投入和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攻坚行动,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引领型企业集群,围绕“1+4×8+N”创新体系,加速布局创新平台,建设运营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力争科技创新研发投入、主体培育、技术合同成交等主要指标实现30%以上增速,力争新培育建设20家以上国家、省创新平台。
责编:瘦马 编审:陈向党  终审:汪中东
 
  • 逐梦大湾区 沙澧向未来 ——我市在大湾区开展“双招双推”系列活动综述

  • 漯河:文旅文创融合加速“出圈”

  • 千亿产业领跑新“食”代

  • 秀水天来穿城碧 润泽螺湾幸福长

  • 项目强支撑 创新赢未来 扩大新优势 “舌尖上的产业”持续加速领跑

  • 1
  • 2
  • 3
  • 4
  • 5

最新 / 新闻

一周 / 新闻排行



主办单位:中共漯河市委宣传部 漯河市互联网新闻中心 承办:漯河市广播电视台  豫ICP备05017908 
Copyright © 2000 - 2012 LUOH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网 版权所有

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117号